馬來西亞擁有亞洲種類最多、不同文化與烹飪方式的美食。

從香味濃郁的馬來佳餚、到香氣逼人的中式美食及辛辣的印度料理,而獨一無二的峇峇 (Peranakan) 或娘惹 (Nyonya) 食品,則融合了華人與馬來人美食的精華。

地緣及歷史關係,馬來西亞文化及與語言融合了印度、中國及當地原住民,尤其是在吃的部份,你可以在這看到許多熟悉又陌生的食物,當然也有傳統馬來人愛吃的道地美食,尤其是名為Nasi Lemak(椰漿飯),可說是最能代表馬來西亞的料理。

馬來人的傳統椰漿飯,主角自然是以班蘭葉(Pandan)和椰漿烹煮的白米飯,配上香脆的炸江魚仔、炒香的花生、水煮蛋、黃瓜與三峇(Sambal)辣椒醬,就是一頓簡單美味的餐點。椰漿飯受歡迎的程度在於它可以是馬來西亞人的早、午、晚餐。如今,從路邊攤位到高檔餐廳都可找到椰漿飯的蹤影,配料也升級到雞肉、牛肉、羊肉,甚至海鮮等等。

真正好吃的肉骨茶是在馬來西亞(創始地),味道濃郁,不管是要

吃乾肉骨茶還是湯的肉骨茶都有。肉骨茶並不是茶,裡面也沒有茶葉,在這裡的「茶」是指中藥,所以吃肉骨茶時可聞到濃濃的中藥味。

肉骨茶原本是南下採礦的華人為了驅寒,以當地常見的藥材熬煮骨頭湯,而閩南人向來稱藥湯為茶。這道庶民美食在經濟條件進步之後,經過改良演變成材料豐富的肉骨茶。一般來說,肉骨茶主要由豬肉、排骨、豬肚、豬腸等,加上各種佐料如:豬肉丸、香菇、金針菇、香料及藥材熬煮而成。吃肉骨茶時,有些地方的人們會配上芋頭飯及油條。

叻沙(Laksa)

叻沙原本是馬來人的麵食,普遍以淡水魚如甘望魚(Ikan Kembung)熬煮湯頭,配上米粉或瀨粉(粗米線)。值得一提的是,馬來西亞各地區有不同版本的叻沙,除了華人叻沙與馬來叻沙有別。北馬濃郁酸辣的叻沙被稱為「亞參叻沙」(Asam Laksa,又稱亞三叻沙);南馬則有加上椰奶的娘惹叻沙或咖哩叻沙;半島東海岸的叻沙中,有受泰國料理影響的白椰漿叻沙,以及東馬以蝦膏醬(峇拉煎,Belacan)混合椰漿煮成的古晉叻沙等。2011年,檳城的亞參叻沙更被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(CNN)的「CNNGO」票選為「全球50大美食之一」

沙嗲(Satay)

沙嗲其實就是烤肉串,而這烤肉串的特別之處在於用配料醃製肉片,然後用竹籤把肉片串上,再以炭火燒烤。通常,沙嗲會配以洋蔥、黃瓜和裹在椰葉中的馬來飯糰(ketupat)呈現。香噴噴的沙嗲上桌時,別忘了沾點內含碎花生的特製醬料。雞肉沙嗲是全馬最普遍的,而華人聚集的地方可見到豬肉沙嗲,其他有牛肉、羊肉、兔肉。

.